阅读历史
换源:

第1215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这个时代,最让官员头疼的不是草民聚众闹事。

  有草民敢闹事,调兵镇压就是。

  最让他们棘手的,便是士子闹事。

  聚集十数个秀才,就敢大闹县衙。

  聚集十数个举人,就敢大闹府衙。

  宋时明时太学国子监的书生们,敢聚集一起叩阙见君,干预朝政。

  闹的那样大,谁又敢拿他们怎样?

  就连上回桐城四老聚集满神京的书生,妄图在祭天之日行废立逆事。

  朝廷最多也只能抓几个为首的,却奈何不得那些书生。

  由此可见,这些士子身份之超然。

  朝廷的纵容,也愈发增长了他们的气焰。

  土木堡后,一干文臣敢将锦衣卫指挥使活活打死。

  文臣打起人来,那才叫一个肆无忌惮。

  看他们今日的模样,似准备再来一出为国除奸佞的戏码。

  宁国侯为患之日久矣,将都中长安闹的鸡犬不宁,长安那些士子们却丝毫没有作为。

  如今初入江南,就引起公愤。

  若是被除去此害,岂不是证明,江南士子,比都中士子高明不知多少倍?

  嗯,没说的!

  国朝养士百余年,仗义死节,便在今朝。

  千古之后,青史之上也必有他们的大名!

  “吱……呀……”

  就在士子们一个比一个激动燃烧时,太平门缓缓打开。

  数千士子们在这一瞬间,情绪也达到了顶峰。

  我辈读书人,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冲啊!!

  一个挤一个的疯狂往太平门处冲涌而去,似乎想再上演一回前朝士子怒烧董宅的义事。

  “哎哟!”

  “啊!”

  “老天爷,救命啊!”

  只是,一拥而入惩国贼的愿望似乎出了岔子。

  靠在最前的数十青衿书生,忽然发出了一阵惨嚎声。

  拼命往后退去。

  情况忽变,情况急转而下。

  继而,后面拥挤的众人就发现了原因。

  十余轻骑从太平门内步步踏出,手中的长鞭根本没有丝毫顾忌,狠狠的朝前方士子身上招呼去。

  若只是往身上招呼,那士子们多半还不会拼命的往后退。

  他们也是要气节的,廷仗都不怕,还怕鞭子?

  可问题是,那些凶残的丘八,竟恶毒的往人脸上招呼。

  一鞭子下去,就是一块肉,也就留下一块伤疤。

  老天爷!

  这是在造孽,比杀了那些士子更让他们痛苦。

  十年寒窗所为者何?

  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好做官吗?

  他们现在这般拼命为何?

  真的只是为了一群婊子?

  当然不是,他们为的是名声。

  有了名声,才好做大官!

  这叫养天下之望!

  可问题是当官要讲究官容,就是颜值!

  看看前朝那些名相,王安石、蔡京、张居正乃至今朝的李光地、张廷玉等人,哪个不是相貌堂堂的帅哥?

  一个面上带有残疾的书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去做官的,至少不可能做大官。

  影响朝廷形象……

  这真真比杀了他们更让他们惊恐。

  所以,当有人看到倒在地上那十数书生脸上血肉模糊一片后,身后那些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哪里还敢再往前冲。

  今日别说未必弄的死那个造业的侯爷,就算弄死了,可毁了容后,不凭白给别人做嫁衣吗?

  读书人里有傻子,但中试的没有傻子,也自然不会做这种蠢事。

  因此,他们比方才往前冲时更用力也更疯狂的往后退。

  可再后面些的人却不知就里,还在拼命往前涌。

  局势一时间惊恐危及之至!

  这一会儿,只要有一人栽倒,就会发生一连串的踩踏事件,栽倒的人也就不可能再起来了……

  真要发生这样的事,就连贾环都难以全身而退。

  真正的泼天大事。

  眼看大事将坏,不知多少人眼中带着惊恐,也不知多少有心人眼中带着兴奋,就在这时,满朝人耳中竟清晰的听到一道声音:“都站稳了,谁再敢动,本侯杀谁。”

  众人闻言纷纷一怔,下意识的朝声音来源看去,就见高达十数丈的太平门楼上,一道身影负手而立,居高临下,遥遥俯视着他们。

  有靠后面的书生还不知道前面的情况,见这孙子都这样了,还这般骚包,登时火气更盛,狠狠啐了声:“呸!国贼……

  啊!”

  他至死都不敢相信,贾环真敢杀他。

  眼睛里满是惊恐的看着穿喉咙而过的那支尾翼还在颤抖的利箭,缓缓倒下。

  如此,终于让那些书生们相信,这位祸国殃民的国侯,是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下死手。

  他们彻底不敢再闹腾了,有胆小的直接晕倒过去。

  胆大些的,就拼命的想往外逃。

  可脚步还未动,就再次听到那道并不大,但十分清晰的淡漠声音响起在耳边:“再动一下,必杀你。”

  分明是站在高高城门楼上说的,可每个人都感觉,这句话似乎就是在对他说。

  如此一来,哪里还有人敢乱动。

  场面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死寂状态,之前喧嚣冲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书生们,纷纷闭口不敢言。

  唯有不少抽泣声在响……

  而这时,昨夜才折腾一夜,刚刚回衙门补觉的江南一众大佬们,才姗姗来迟的赶到。

  千余总督标营和巡抚标营的士卒,将现场围住。

  并护着黄国培等高官挤入现场。

  有士子许是以为能为他们做主的人来,又恢复了些胆气,刚想向前迈步喊冤。

  一道弓箭便呼啸而至,直直钉在了他的脚面上,连他的右脚一起,贯穿入地。

  “啊!!”

  凄厉的惨嚎声,让无数人头皮发麻,唬的面无人色。

  彻底丧失了再反弹一回的勇气。

  连黄国培等人看到这一幕,都变了脸色。

  这时,贾环方才从高高的城门楼上,顺着城墙飘然而下。

  面色淡漠,眼神凌厉。

  太平门内,涌出百余披甲亲兵。

  贾环看着地上依旧在哀嚎的那为首数十个已然被毁容的士子,冷声道:“来人,将这些围攻钦差行辕,图谋不轨的贼子,全部拿下。

  剥去身上青衿,监押起来。

  问出幕后指使,再一并发落。”

  前面那两句,虽然也让众人面色发寒,可都没最后一句令人惊恐。

  这真要放开了手尾去追究,对于江南官场,那才是泼天的祸事。

  黄国培、谭磊等人个个顶着黑眼泡上前,连声劝道:“宁侯息怒,宁侯息怒,学子无知,惊扰了宁侯,实在是下官之罪。”

  此刻,他们真真将这些蠢货恨的牙根疼。

  也腹诽贾环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这才到江南几天,就闹出了这么多祸事。

  贾环看向黄国培、谭磊等人,道:“黄大人,本侯以为,今日之事,绝没那么简单。

  汇聚上千学子,围攻本侯行辕。

  罪同谋反!

  这幕后若无心怀谋逆之辈煽动,绝无可能。”

  黄国培倒吸了口冷气,忙道:“宁侯,这些士子多半是听闻了昨夜之事,才脑子犯浑,自发来此闹事生乱。

  下官手下,应该不会有此大逆不道的官员,妄图谋反啊!”

  真要坐实了这个罪名,那两江官场非得被清洗个底朝天不可。

  那他黄国培也就玩完了。

  幸好,贾环暂时没有抓着不放,淡淡道了声:“是么?本侯却不知,昨夜之事到底有什么坏处,竟让他们如此义愤填膺,要天诛国贼?!”

  黄国培嘴角抽了抽,道:“许是他们……也是被人哄骗了……不是,下官的意思是,他们并不知宁侯昨夜所行,并非是为了宁侯自己,而是在做善事。”

  贾环冷笑一声,道:“若真如此,那就问出是哪个在哄骗他们就好。

  这件事,若没起头的,绝不会至此。”

  黄国培闻言,叹息一声,点点头道:“也好,问清楚点也好。

  只是宁侯,这些士子,乃江南精华所在,亦是国朝气运所在。

  还望宁侯,稍微善待一二。”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读书人的事……

  “本侯是讲道理的人,你们若不是狗胆包天,围攻钦差行辕,本侯也不会下辣手。

  呵,真是读书读蠢了的东西,和本侯一个武勋动手。

  老子在西域杀的罗刹鬼尸山血海,保得万里西域三十年内无战事。

  你们居然想同我动手?

  脑子里都被狗屎堵住了吧?”

  和黄国培谈好条件后,贾环开始找那些书生秋后算账。

  被一个同辈人,甚至岁数远比他们小的多的同辈人当面骂的狗血淋头,那些天之骄子们,一个个都涨红了脸。

  但是看着进气少出气多,犹自在惨嚎的同行们,他们还是没勇气反击……

  他们敢蜂拥而入县衙,指着县太爷的鼻子骂。

  敢蜂拥而入府衙,教知府老爷如何做人。

  敢围住皇城大门,叩阙面君,陈情献策,抨击朝政。

  那是因为县太爷不敢对他们怎样,知府老爷也不敢拿他们怎样,连皇帝都不会拿他们怎样。

  因为太平皇帝手下的力量,全部都是读书人。

  谁敢打杀读书人?

  可眼前这大魔王敢,而且他杀人不眨眼。

  如此一来,谁还敢跳?

  可他们闷声不言,那位居然还不放过……

  “都他娘的哑巴了?”

  贾环厉声道:“你们要是觉得做人当义气,不准备把幕后谁指使你们的人说出来,那本侯成全你们。

  有一个算一个,都把那身士子皮给脱了,西域刚刚归复,十万里江山无人耕种,你们都去种地吧!”

  那些士子们怕没怕不知道,黄国培、谭磊等人是真怕了。

  贾环真要调兵把这些读书种子全都送到西域种地放羊,他们这些江南大佬也别再当官了,一起去西域种地吧。

  君不见,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

  贾环一介武勋,功高社稷,他可以不在乎这些读书种子。

  可黄国培、谭磊等人,本就都是进士出身,若是护不住这些读书种子,都无颜再见旧日同年师友。

  不是废物点心又是什么?

  黄国培忙劝道:“宁侯息怒,这些士子并非不愿说话,多半是被宁侯虎威所慑。”

  说罢,连声对那些士子们喝斥道:“你们无故聚众闹事,袭扰钦差行辕,本是可入刑的大罪。

  如今宁侯与尔等一机会,尔等如何还不速速把握住?

  邓旭,本官记得汝为今科解元,为诸士子之首。

  莫非此次闹事,便是以你为首?

  若真如此,本官今日便先剥你青衿,再上书礼部,夺你功名,治汝大罪!”

  被黄国培点名的书生闻言,脸色登时煞白,他正准备来年参加春闱,眼看就要入京了,如何能受此等飞来横祸。

  忙辩解道:“总督大人明鉴,学生不日即将入京备考,连年节都不欲在金陵过,如何还会有心思聚众闹事?”

  黄国培怒道:“还敢狡辩,既然如此,你今日在做什么?”

  邓旭苦涩道:“学生只是听人说,恶……有人行事太过霸道,将秦淮十二名家强掳去不算,竟还尽取金陵城所有秦楼楚馆的女子,为此,还打杀了好些人。

  学生乃孔孟二圣子弟,习先圣经史子集,修吾浩然之气,立志为国尽忠。

  听此恶事,岂能袖手旁观?”

  谭磊在一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