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6章

作品:旷野无人|作者:旅游巴士|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1:17:08|下载:旷野无人TXT下载
  域有暗伤?阻塞是什么?裂痕有多深?

  写这份遗嘱的时候,心里很平静,思维很冷静。没有伤感,没有牵挂,没有遗憾。人之将死

  是没有多少话要说的。

  2003年7月31日——2003年10月27日

  我那些童年与母亲关系紧张的朋友,她们的母亲往往都是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妇女,

  长得都有几分姿色,有一个小头衔,政治上求进步,业务上拔尖,在家里能当丈夫的家,有

  点洁癖,公私分明,对外人比对自己儿女关心、和蔼。

  她们无意识层面中的“母亲原型”和社会层面、意识层面的“母亲原型”存在冲突和混乱,

  自然而然,她们必遭“精神修理”的空前剧痛。

  2003年10月29日——2003年11月17日

  她每天没完没了地抹桌拖地擦窗户,她刷席子能把席子刷破,擦窗户能把木框上

  的漆擦掉露出木纹来。她教训我和弟弟时,肯定要关上门窗,不给外人听见。弟弟那时才五

  六岁,却已训练

  (bsp;有素,妈妈警觉的眼睛一扫窗户,他就心领神会去关窗,仔细插上窗闩,拉满窗帘,不露一

  丝缝隙。

  这时的钞票变成了浴巾大的一张红色剪纸,碎碎破破,很难拼凑。我好像着了魔,越难拼

  凑我就越较劲。胖妇下班过来了,她很有兴致地看我拼图,我越发来劲,不能收场。

  2003年11月18日——2004年1月12日

  十字路口,正等待红灯熄绿灯亮。突然,我看到了我的电脑,就是趴在广州家里的

  那台电脑。在关闭的扁平的ibm黑色笔记本电脑上,我看见了爱因斯坦的头。全世界都熟悉

  的那张脸。蓬乱的白发,深深的皱纹,神秘的表情,黠慧的眼神,唇边漾出顽皮的嘲讽,他

  笑:不敢来吗?

  当我写到深圳时,记忆遭遇障碍。灰蒙蒙的雾,隐隐约约的沼泽,看不真切。

  2004年1月15日——2004年4月5日

  2002年底至2003年春季,不尊重大自然的人类受到了sars的警告;而我受到了

  不肯

  “退到野地里去”的惩罚。既然癌症的警告你都不能领悟,那就尝尝抑郁症的教训吧。

  这个念头似乎另有生命,它不受我控制。它总是闪出来,跳出来,大声问:李兰妮,你能写

  完这本书吗?你要是抑郁症再度严重爆发,你会不会完蛋?你会不会突然死掉?如果给你一个

  机会死你死不死?李兰妮,如果你的癌症转移到脑子里,你就写不完了。你不要回避。你不

  愿意去肿瘤医院复查,你是心虚害怕。你不敢再开刀。

  2004年4月12日——2004年5月12日

  幻觉、强迫症状紧紧纠缠我,那些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总在对我说:怎么还不走?走

  吧,快点走,你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我目前在做的就是“活着”。我所有的精气神都用在坚持活着,活着比死去要难。

  2004年5月13日——2004年8月7日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我的使命就是,得癌症,得抑郁症,不死,老老实实把心得写出来。就像我颈部那块长长的

  伤疤,头颈科专家用相机把它拍下来,作为手术失败的例子,将在课堂上向未来的医生们展

  示。目的是,让后来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平安。

  

  

  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

  ——《圣经·旧约·诗篇》

  

  

  引子

  现在是2005年8月26日星期五上午11点20分。自从2004年8月7日之后,

  我没有面对过这部认知日记。

  多少次想打开电脑,把它点击出来看看。只这么一想,气就郁结在胸在腹,满满地痛。此刻

  我已经开始头晕,恶心。

  为什么会这样?

  想回避?

  积极点,李兰妮。我知道你脑子里又充满了那些抑郁症自杀者的影像和声音。关掉这电闸。

  深呼吸。

  好些了吗?我知道你的心在轻轻哆嗦。

  癌症开过三次刀,做过四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至今,你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

  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你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你每天要在脑海里反复抹去这句话。

  旷野无人——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过死荫的幽谷。

  常有人问:你在写什么?

  什么也不写。

  那你每天干什么?

  不干什么。

  心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第1篇认知日记(1)

  2003年6月6日星期五上午12点15分

  今天我列出了治疗抑郁症的日程表,并开始记日记。我相信这对我的康复有帮助。

  英国、德国心理学家的著作都认为,记日记能帮助患者清理思绪,将负面思维方式扭转为正

  面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美国一位牧师、教育家、作家在书中引用《圣经》:“我藉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他认为积极思考就是力量。

  下午我要去精神卫生科、中医科看病。我已做了祷告,相信一切都会顺利的。我还写了提问

  备忘录,这样就不会紧张了。

  今天以前,我很怕写日记治病。我怕想到“写”字,想想就很焦虑。我认为自己做不到。现

  在看来,就像《圣经》所说:“软弱的,他加力量。”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今天所做的比

  较满意。我要坚持下去。

  第一天, 不要勉强写太多。写了就是胜利。

  我要表扬李兰妮。加油。

  随笔

  这个夏天我晒得很黑。几乎每天中午12点半我都出门晒太阳。每次四十五分钟左右。我把这

  当做抑郁症光照疗法。

  以往多年,我极少晒太阳。我所看过的美容书刊都强调:避免衰老、美白护肤的要素是严防

  紫外线侵袭。有美人警告女人:要彻底杜绝日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切切不可出门;一趟

  旅游晒黑,五年才能美白回来。

  中国人喜欢一白遮百丑。当今都市人更是有意无意远离阳光,远离自然。这种状况不警

  惕,抑郁症的幽灵迟早要杀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发病率是104%,即

  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受影响。

  抑郁症最可怕的负面后果就是自杀。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苏珊·阿尔德里奇指出:15%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死于自杀。

  患抑郁症是不分年龄的。德国心理学家乌尔苏拉·努贝尔举例:美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八至

  十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34%的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问题。

  在北欧、英国、纽约所有成年人中,15%至30%曾在生活中患过一次重度抑郁症。

  由于抑郁症

  的比例较高,亚洲的高自杀率令人痛心。中国的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人数的将近一半。

  社会心理学家发出警告:我们现在正处于一场抑郁症传染期当中。

  2002年12月23日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也从不关心这个词。

  2002年的暮春,我和区区坐火车去井冈山,途中区区接了一个电话,表情非常吃惊。她告诉

  我:杨干华自杀了!

  杨干华是广东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平时人缘很好。据说他自杀前一天还在开党组会,

  讨论作协工作,没有任何异常言行。他走得很冷静,留下了百余字的遗言,声明他的离去跟

  任何人无关,并从容地交代了家事后事。

  区区说:我前不久还见过他,他说他有病,我随口说你能有什么病?他没往下说,我也就没

  当一回事。

  特快列车软卧下铺的朋友们在玩扑克牌,打“拖拉机”。

  上铺的区区和我睁大眼睛互相呆看,困惑、惋惜中我头皮发麻,汗毛直立,周围有阴冷的气

  息游动。

  我说,有病可以治啊,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有病怕什么。我淋巴转移癌做了清扫术,还

  做了化疗,不是也挨过来了吗?

  2003年的4月,我常会回忆起这句话。惭愧。熬过了癌症手术及化疗之后,我以为曾经沧海

  却不知只是

  锳

  过了一条小河。

  从井冈山回到广州后,陆续听到人们谈论杨干华的离去。大家说不清楚他得的究竟叫什么

  病,传说那是一种跟忧郁有关的怪病。可他家里好好的,单位里上上下下都处得很好,啥事

  没有,怎么就忧郁得非走不可呢?人们叹息着无法理解。

  2002年12月23日那天上午,我头一回从医生嘴里听到“抑郁症”这个词。医生诊台上立着一

  个医学博士的牌牌。

  这位李博士说:我认为你有抑郁症。

  我有抑郁症?我怎么可能有抑郁症!我没什么可抑郁的。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非

  常乐观。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那——全省人民大概都有这个病。

  博士给我扫盲,解释着什么叫做抑郁症。

  不想听。我只想他赶快给我开一些安眠药。走进深圳北大医院这间精神卫生专科诊室很偶然

  特诊部分诊台一个小嘴小脸的小护士说,医院最近有规定,开安眠药必须找精神卫生科的

  医生写处方。

  真麻烦。我心想,如果要排队,就立刻走。

  但是,冥冥中早就注定了,此时,没有一个人来看病,医生正拥有富足的时间和悬壶济世的

  好心情。

  2005年9月26—28日

  链接

  精神卫生科专家门诊病历摘录

  日期:2002年12月23日

  主诉:睡眠不好。

  现病史:自1996年开始,由于工作紧张,开始出现睡眠不好,难以入睡,梦多,睡

  眠浅,总

  感觉到整晚未睡。同时心烦、担心、提心吊胆,经常疲乏无力,胸闷,心跳减慢,口干,手

  脚发凉,头晕头痛,恶心。1998年8、9月份间突发性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发凉,送医

  院急救,查心电图大致正常。上述表现历时约半小时自愈。后动态心电图示正常。近一二年

  来入睡可,但临(凌)晨4时就醒转,醒后难以再入睡。梦多,有恶(噩)梦。否认心情不好

  但承认焦虑心态。

  补白

  写“认知日记”时,我是一个抑郁症病人。

  写“随笔”时我是一个文学作者。

  “随笔”部分多是我的自况性散文,有些部分不曾与读者见过面,我想把它们当做背景资料

  既是社会、时代、历史的个性化资料,又可间接地从中找出个体抑郁症形成的脉络。

  在“链接”里,我尽可能地摘录一些对我的康复有过帮助的书籍段落,供特别有心的读者参

  考。“链接”里也有我患癌症、抑郁症诊疗时的病历、检验单摘录,目的是想告诉有病的人

  们:我们可以与病共存,生命和死亡之灵可以共舞。

  “补白”想对“链接”部分加以补充。

  想看

  第2篇认知日记(1)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