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73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贾环忽然嘿嘿一乐,笑道:“姐姐,我再给你唱个庄子上的小曲儿吧!”

  贾迎春闻言一怔,道:“好呀!你上回唱的那个小曲儿,林妹妹可是当成了宝呢……”

  贾环嘿嘿一笑,道:“那这个小曲儿,也能让姐姐你当成宝!”

  说罢,他扯开嗓子唱道:“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姐姐来!满山开遍哟,映山红……”

  ……

  轻轻的,贾三爷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

  挥一挥衣袖,三爷带走了一大包银子!

  将装了银子和银票的包裹枕在脑后,贾环双手反抱着躺在车厢里,想着心事。

  临走前,他悄悄的将司琪叫到一边,取了二十两银子给她,除了补上她和绣桔这个月的月钱外,还额外多发了半年的月钱,其余的留在身边,以备贾迎春急用。

  另外又取了二十两,让她留意贾惜春那边,如果那边也是这种情况,就让她也给那边的丫鬟奶妈补上。

  虽然司琪说不用,而且还有贾环从赵嬷嬷那里讨回来的银子,贾环却告诉她,那包银子目前能不用暂且不用。等到他从钱启那里将东西弄回来再说,如果弄不回来了,这些银子说不定还得交上去。

  贾迎春房里的那些装饰和家俬,的确是发给她用的,她有使用权,但所有权却依旧是贾府公中。

  贾环还叮嘱司琪,若贾迎春有急事,或者急需用银子,就让她或绣桔立刻去城南庄子上找他,他一定会赶来的……

  贾环不是小气舍不得多给,而是如今他对除了贾迎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放心……

  又摸了摸铬的他后脑疼的包裹,里面好多银子。

  要说贾府里一窝子都是败家子,还真不冤。

  半个月前出府,贾环和赵姨娘就带走了三四千两的银子,这次走一遭,卖了回可怜,又捞了两三千两。

  贾环想了想,在贾家兴旺的时候,哪怕在园子里种一次树,随手也就开出去了两百两。

  刘姥姥进了两次大观园,也带走了上百两。

  贾赦求娶鸳鸯不成,在外面买了个丫头,花了八百两……

  当真是不拿银子当回事,富贵久了的豪们……

  这也是真正的权贵和富商之间的差别,后者拿银子当命一样看重,而前者,只要有权势,银子只是点缀而已。

  当然,他们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用不了十来年,等贾府彻底势弱后,王熙凤为了应付园子的开销,甚至到了和鸳鸯一起合伙盗贾母首饰去当二百两银子使的局面了。

  嘴角浮现出一抹嘲讽的笑意,可随即嘲讽又变成了无奈。

  他虽然被人赶出了贾府,可那也只是被发配,而不是从族谱上除名。

  从今天贾母的反应来看,就算不喜他这个孙子,可依旧拿他当贾家的人来看待。

  还有王夫人和王熙凤,即使再不喜欢贾环那又能如何?该背的担子不还是得背,该给的银子还得憋屈的掏?

  再加上贾府里一屋子的姐姐妹妹还有哥哥们,贾环又怎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凄惨的死去落魄呢?

  对了,还有贾兰……

  想起这个小侄子,贾环就觉得好笑。上次出府的时候,还有这次回府,贾环都没见过他。

  不过想想也能明白,李纨这个大嫂可是贾府里最出名的善于明哲保身之道的人了。

  别说是他这个被出府的贾府庶子了,就连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贾母宠儿,她都不让贾兰靠的太近。

  在红楼原著中,大观园里那么多活动,贾兰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

  无非是因为李纨怕惹是非,担干系罢了……

  贾府里的人,还真是形形色色。

  贾府暗叹了声,坐起身来,挑开车窗窗帘朝外远远眺望去,忽地,他眉头皱起。

  不远处就是贾家的城南庄子里,此刻,庄子门口处怎么围了那么多人?

  这都快夜了,能出什么事?

  “舅舅,马车赶快一点。”

  贾环心里不放心,皱眉说道。

  在庄子上住了半个多月了,贾环已经摸清了庄子周遭的情况。

  还真像李万机说的那样,在神京近郊这样的好地方,次一点的伯爵府第都捞不着一个好庄子。

  围绕在贾家庄子附近的又都是成千甚至上万亩的大庄子,哪有什么善茬?

  左侧是镇国公家的庄子,镇国公牛清是和第一代荣宁二公一个时代的人物,如今袭爵的是牛清的孙子,现袭一等伯牛继宗。

  和贾环庄子仅隔一条官路相对的,是理国公家的庄子,理国公柳彪亦是与荣宁二公同封国公之人,如今理国公府当家的亦是柳彪的孙子,现袭一等子的柳芳。

  牛继宗和柳芳都是和贾政贾赦一个辈分的人,不过从他们的爵位上来看,就可知他们都是亲贵之爵,而并非贾赦和贾珍那样的宗亲之爵。

  伯爵和子爵这样的爵位,可不是什么一等将军和三品将军这样的宗亲之爵可以媲美的,牛继宗和柳芳如今在朝堂上也都是位高权重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从武之人!

  至于贾环庄子的右侧,就让他郁闷了,因为那是一位郡王的庄子。

  这个郡王并非红楼中所述的东南西北四大郡王,而是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当今皇帝的亲弟。

  至于他的名字,就更让贾环无语了。

  赢禟!

  第八十八章 惊喜

  初闻这个名字时,贾环真是吓了一跳。

  以为听差了,可后来确认,这位排行老九的太上皇爱子,的确是叫赢禟。

  而当今皇帝名讳赢正,是太上皇第四子。

  如今山陵犹在的太上皇,叫赢玄。

  最初知道这个状况的贾环,当真被震得有些呆滞。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性。

  不过,贾环随即又否定了这个相似性,因为在那个世界,康麻子只要活着一天,就绝对不可能将皇位传下。

  猪皮一族,对皇位的看重,绝对是超过任何朝代。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种话,大概也只有他们能堂而皇之的说出口。

  当然,汉人朝代其实也有不少皇帝做出这样的事,比如说儿皇帝石敬瑭。

  但石敬瑭敢这样做,却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他卖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也是打着曲线救国的借口……

  对于庄子左侧和对面的理国公和修国公府,贾环还不太忌惮。

  毕竟当初八公的交情在,荣国公府又是八公之首。

  即使理国公和修国公如今依旧是亲贵之爵,可想来也不会为难荣国公的子孙。

  但那位太上皇的九皇子可就不同了。

  这也是和前世历史最不同的地方,在雍正朝,九贝子胤禟那可是被贬斥为猪狗不如的东西,几乎抄家灭族的惨境。

  可在如今的隆正朝,有太上皇罩着,这位九皇子活的滋润无比,有时甚至连隆正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这也替贾环解开了另一个谜团,根据红楼原著以及脂砚斋的批著来看,贵妃贾元春的暴亡是因为发生了一场政变,如同唐明皇的杨贵妃一般,被逼着上吊而死。而发动政变的人,很可能就是义顺亲王。

  可是贾环前世就曾疑惑,历朝历代,基本上不会出现亲王掌军权的可能,就是为了防备宗室谋反。

  明朝且不说,自明成祖靖难之后,明朝完全是将亲王当猪在养。

  可即使在清朝,同辈亲王顶多也不过在名义上当一个掌旗都统,很少能够触及真正的军权。

  十三皇子和雍正皇帝何等亲厚,雍正能顺利登基,多亏了老十三调兵相助。可等雍正坐稳皇位后,十三皇子虽贵为亲王,可毕生都难以再触摸军权,由此可见一般。

  然而没有军权,义顺亲王又怎么可能发生政变呢?

  直到贾环得知太上皇依旧在世时,贾环终于了然了。

  想来这位太上皇即使退位了,手中的权利却未必完全放下,为了防止隆正皇帝真的让他当一个颐养天年的太上,赢玄留下了后手。

  几番打听,结果也确实是如此。

  所以,隆正这个皇帝做的很不稳当,也很憋屈。

  连皇帝尚且如此,又何况贾环?

  如果和这位九郡王起了冲突,贾环不知道,他会不会忌惮贾府的那朵黑云……

  不过,真要对上了,贾环也不会太惧。

  这半个月来,贾环最大的收益,不是日渐健康的身体,也不是立起的那两座几乎日夜不停的火窑,而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以及对贾府权势的了解。

  在知道后,他可以理解为何贾府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愿意毫无顾忌的沉醉在富贵生活中了。

  好像区区一个一等将军和三等将军的爵,就能呵护贾家一辈子一般。

  事实上,贾府的确有所倚侍,能够让贾府富贵一辈子的,不是那两个微不足道的宗亲之爵,而是贾府的那朵黑云。

  面对这朵黑云,大秦太祖曾经刻石立劵,约定要与之共富贵,子孙不易。

  可以说,只要贾府中人不自己作死,犯下皇家大忌讳,贾府绝对没有理由在短短十数年间就破败下去。

  一门双国公,这般荣耀,在明朝也只有中山王徐家才有。

  而徐家,是真正做到了与明同休的大明第一贵门,整整富贵了两百多年。

  按理说,贾家就算不能达到这个地步,也不应该破败的如此之快才是。

  至少,在贾环如今看来,贾家正是烈火填油,鲜花着锦之时,虽然祖父贾代善战死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但其虎威和余荫,依旧保护着整个贾族,至少在大秦军方,没有人会不给贾家一个面子。

  心里有了这个底,贾环渐渐镇定下来,马车也越来越近了,人群分开。

  等到看清局面后,贾环不惊反喜,因为从庄子口到官路的那条路,路面上已经铺满了破草席和烂布袋。

  贾环下车后,周围围观的人再次往外扩了扩,纷纷打量着他悄声耳语着。

  贾环也不在乎,看着在最边儿上做完收尾工作迎上来的李万机等人,笑道:“你们动作倒是快,不过一天的功夫,居然就铺完了!你们这是要给我一个惊喜?”

  众人闻言大笑起来,很开心,为首的李万机道:“也不算快了,七天前就将石子路基铺垫好,今天看了看,基本已经沉底成型了,择日不如撞日,干脆就今天干吧!”

  贾环依旧惊喜,道:“那你们也够快的了,小几百米的路,一天就能铺好?不错不错,了不起!你们怎么搞的?”

  李万机呵呵笑道:“是小师妹出的主意,她让我们将整条路分成了三段,然后又分别从两头开工,这样一来做的就快多了。”

  贾环闻言赞叹不已,环视了一圈,没看到白荷的身影,知道她不方便露面,便暂且按下不提,又对李万机道:“周围是怎么个情况,哪儿来的这么些人?”

  李万机恭敬地回道:“三爷,咱们庄子正挨着进城的官路,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知有多少,再加上周遭庄子上的人,都来看热闹。”

  贾环皱眉道:“铺个路看什么热闹?”

  李万机笑道:“他们见过黄土垫道,见过石板铺路,也见过岩石石条修路,可就是没见过咱们庄子这般用水泥铺路的。这不,看笑话的人多了去了,都以为咱们就是用泥巴和水抹平路面。”

  贾环闻言,回头看了眼嘈杂的人群,无语的摇摇头,然后对李万机道:“这路刚铺好,三两天内上面最好不要走人。安排两个人在路口守着,别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