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1142章

作品:醉迷红楼|作者:中国必胜|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6:15:53|下载:醉迷红楼TXT下载
  说着,小眼睛里的眼珠转了转,端着酒杯,似乎想效仿之,看看是不是今日隆正帝和董皇后心情不错的缘故,才没惩罚贾环。

  而且,皇后笑的那么畅快,他若也来这么一出,皇后岂不是更畅快……

  念及此,赢昼决定在隆正帝和董皇后面前也大胆一次,做回孝子!

  他堂堂帝王五子,岂能输给贾环这样的小赤佬!

  于是,赢昼闷着头,端着手里的酒盅,气沉丹田,用尽气力忽然暴喝一声:“干!!!”

  “当啷……”

  隆正帝手中的酒盅落地,一旁董皇后更是唬的面色发白。

  赢祥艺高人胆大,只是皱起了眉头。

  贾环则伏在桌几上,整个人如同抽羊羔疯般,颤栗扭曲着……

  这孙子,太他吗可乐了!

  贾环方才一直冷眼旁观着赢昼的表情眼神变化,所以都看在眼里。

  直觉得这孩子能在宫里活这么大,还没被人坑死,真不容易……

  此刻,赢昼也自知闯祸了,看着脸色黑如锅底的隆正帝,看看凤目竖起的董皇后,再看看伏着桌几笑成疯子的贾环……

  赢昼心中无比的凄凉,一张胖脸上几乎生无可恋!

  父皇母后,儿臣才是亲生的啊!!

  “混账东西!”

  隆正帝嘴里吐出四个字,唬的赢昼忙起身跪地请罪。

  赢祥笑道:“赢昼啊,不要跟贾环学。

  他一个粗坯,做了这等无礼的事,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你整日里在景阳宫读书,三岁起就有教导嬷嬷教规矩,岂能乱了礼仪?”

  赢昼哭丧着脸道:“十三叔,侄儿见母后这般喜悦,就想……就想让母后更高兴些。谁知道……侄儿愚鲁不堪,东施效颦,侄儿,侄儿……”

  说着,愧疚的红了眼圈儿。

  这一幕,赢祥看着都不落忍,隆正帝身为亲父,又岂能不心软,沉声道:“起来吧,你有这份孝心就是好的。”

  赢昼闻言,忙谢恩起身。

  隆正帝又看向犹自伏在案几上,笑的扭曲的贾环,一张脸登时再次黑了下来,咬牙切齿骂道:“黑了心的混账!还有脸子笑?

  都是你这混账没带好头!”

  贾环忙起身,一张脸笑的通红,连连摆手道:“陛下陛下,您这可太高看臣了,臣算哪个份儿上的,敢给皇子带头?

  实在是……实在是五皇子太缺心……太实诚了。”

  隆正帝闻言,脸色愈发难看,董皇后也不乐意了,道:“贾环,不许欺负本宫的皇儿!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般妖孽的天姿的……”

  隆正帝冷笑一声,道:“他那算什么天姿?一肚子坏心肠!”

  贾环不乐意了,道:“陛下,娘娘,您二位是人间至尊,这样就不地道了!合着您一家子合起来对付臣一个?”

  “噗嗤!”

  董皇后听他说的委屈,忍不住喷笑出声。

  不过见隆正帝还要骂人,董皇后却不敢让这一对君臣继续斗嘴下去,忙道:“陛下,快用膳吧,一会儿都凉了。贾环方才还叫饿呢!”

  隆正帝闻言,哼了声,瞪了贾环一眼后,道:“那就用膳吧。”

  隆正帝规矩大,讲究食不言寝不语。

  吃饭时,都是安安静静的吃,不许人开口。

  虽然珍馐佳肴美味无双,可贾环吃的却不大过瘾。

  在家吃饭时,只要贾政不在席,那就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

  一顿饭能吃一个时辰,从头笑到尾,不过也确实有人呛着噎着过……

  好不容易等宫女送上漱口茶水和净手的帕子,清理罢,夏守忠又指挥着内侍将案几都收走。

  再命人送上饭后消食的茶。

  隆正帝之前就见过贾环将一桌几的珍馐都吃了个干净,还让苏培盛将他桌上的几盘送过去,也被消灭了。

  这会儿见贾环神清气爽的喝茶,心里有些羡慕。

  他毕竟五十多的人了,哪里还有这样好的胃口?

  “吃饱了?”

  隆正帝细眸微眯,语气清淡的问道。

  贾环也习惯了他这幅做派,呵呵一笑,道:“还成吧,半饱……”

  真有些勉强……

  隆正帝抽了抽嘴角,眼神变得阴沉起来,贾环忙道:“陛下,臣是不愿欺君!不信您问十三爷,臣等武人,放开了吃,能一顿吃头牛,然后三天不用吃!

  臣平日里在家也是只吃半饱。”

  隆正帝不用问赢祥,也知道武人到了武宗,食量会大增。

  董皇后却不知这一茬,掩口惊叹道:“一餐食一牛?了不得!怪道都说穷文富武,寻常百姓家,还真出不得武人。”

  贾环笑道:“倒也未必,也有些人天生根骨就极好,连洗筋伐髓都不用,就能从武。对了娘娘,臣向您讨些东西……”

  “哦?跟本宫讨东西?呵呵,贾环你说说,要些什么?”

  董皇后大概还从未见过敢直接跟她要东西的人,见一旁隆正帝自顾喝茶,也不理会,就好笑问道。

  贾环道:“宫里美味确实非同一般,臣想讨些方子,回家给家里老祖宗也尝尝。”

  “这样啊?那一会儿本宫让人备些食盒,让你带回去,与荣国太夫人品尝一番,不就好了?”

  董皇后笑道。

  贾环干笑了声,道:“臣家里不还开了个酒楼吗?臣想着,宫里这般美味,外面人定也爱吃,所以……”

  “哼哼!”

  隆正帝放下茶盏,冷笑道:“小狐狸尾巴露出来了?朕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贾环耷拉着眉毛,道:“陛下,您小气不给就算了,何苦再挖苦打击?而且,臣立功您还没给赏赐呢!”

  一副不忿的语气。

  隆正帝语气不善道:“谁说朕没准备赏赐?”

  贾环眼睛一亮,道:“陛下,您准备赏臣些什么好?”

  隆正帝似笑非笑道:“朕知道你最有孝心,所以,准备给贾政升点官,让他做户部尚书。”

  “我……”

  好歹没把脏话骂出口,贾环变了脸色,道:“陛下,这是哪个黑了心的给您出的坏主意?这不是在坑臣吗?”

  “贾环,不要乱说话。”

  赢祥在一旁提醒道。

  贾环闻言,再看向黑了脸的隆正帝,自然明白过来,黑了心的到底是哪个。

  他无奈道:“陛下,您是识人的,难道看不出,臣父亲根本不是办俗务的料儿?真将户部这样重要的堂口给他,那不是在提拔他,那是在害他。

  况且,臣父耳根子又软,被一群清客文人一忽悠,不定要闹出多大的篓子!”

  隆正帝闻言,看了眼赢祥,赢祥也微微摇摇头。

  他知道隆正帝是为了算计贾环,可这个算计真不怎么高明。

  隆正帝见连赢祥都觉得不妥,心里一叹,也就放弃了这个心思,看贾环着急的模样,喝道:“朝廷名爵,赏罚自有法度,也是你说不行就不行的?”

  话虽如此,见贾环脸色阴沉下来,又道:“看你那德性!真当朕愿赏个户部尚书给你家?你不要,朕还不给了!”

  然后对董皇后道:“这混账素来没出息,既然他要方子不要尚书,皇后就把方子给他就是。”

  董皇后笑道:“传出去,亦是一桩美谈。臣妾只听闻过有人跑官要官者,像如今这般,陛下赏赐一个一品尚书,都不愿要者,还真真是古之未有过。”

  隆正帝没好气道:“不过是他想偷奸耍滑罢了,怕担当!

  也能和古人让贤相比?”

  贾环无所谓,只要别让贾政去当那劳什子户部尚书就好。

  那真真不是人干的事。

  跑部钱进,绝不是后世天朝独有的特色。

  自古时起,户部就是各省官员进京后,最先拜访的堂口。

  各省税银,先收入各省藩库中,然后解押送京。

  再由户部核算,内阁议定,春时将来年的预算拨付给各省。

  可银子进了国库后,通常各方人马就开始往里伸手。

  有时,连宫里都要往里伸手。

  万一再遇到天灾兵祸,银子更花的海了去了。

  可来年的预算就没了,那各省督抚岂能愿意?

  他们不会闹内阁,更不敢跟宫里闹,就会在户部堂口里跳脚骂街。

  难听的话说的能让人想死……

  连张廷玉在户部时,遇到这种情况都只能做缩头乌龟,贾政若去了,非得被气死不可。

  他可没张廷玉的声望,更没张廷玉深厚的涵养气度。

  到时候,贾环就整日里和各省大佬们打擂吧。

  这种火盆子,说什么都不能接。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不要脸就行!

  经过此事,坤宁宫的气氛多少有些衰落。

  贾环面色淡淡,心里不大舒服。

  他娘的,眨眼间就给老子挖坑!

  别人许是喜欢这样的火坑,可贾家最不喜欢这种活儿。

  隆正帝瞪了贾环一眼,也没改变什么,脸色也阴沉下来。

  赢昼是真真服了贾环,这位是真敢和他父皇打擂啊!

  后宫不得干政,董皇后都不好说什么,赢祥便在一旁打圆场,道:“贾环,不要使小性。皇上是想让你多为朝廷出些力,才想让贾政出来做事。

  你也别以为皇上是为了算计你,皇上是信得过你。

  你觉得户部是个火坑,会让你难做。

  可再难做,你难得过张廷玉?

  再难做,难做的过皇上?

  都像你这般见了难处就往后缩,朝廷的公务还怎么做?”

  贾环闷声道:“臣何曾怕过难?厄罗斯的哥萨克十万铁营,臣带一千兵马都敢往里冲,死都不怕,还怕这?

  臣不怕苦难,也不怕被人刁难辱骂,臣子嘛,既然受了富贵,就该为国朝出力,天经地义。

  可是……臣却不忍家中老父再遭这样的罪。”

  此言一出,董皇后当即红了眼圈。

  赢祥看向隆正帝,无奈。

  隆正帝面色微微悻悻,沉声道:“这个混账东西,户部何时就成了火坑……罢了,你不愿,朕也不给了,此事再莫提。”

  气氛还是沉闷,贾环就想告退。

  却见苏培盛忽然躬身笑道:“陛下,奴婢还有些事,想求宁侯一求。”

  隆正帝嗯了声,侧目看向苏培盛,道:“你有何事?”

  苏培盛笑道:“奴婢蒙主子信重,执掌中车府,却不想今日差点出了大篓子。若非宁侯果敢得力,奴婢就罪该万死了!

  所以奴婢想请教宁侯,今日处事,到底是什么个章法。

  不敢瞒陛下,奴婢到现在,还不大清楚怎么回事呢。”

  赢祥也笑道:“也是,往日里都是那些清流们说什么,百姓们就信什么,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都是任由清流们去作为。

  贾环,你说说看,今儿是怎么变的戏法儿,百姓们怎就会听你的?”

  隆正帝也眯起了细眸,看向贾环。

  贾环道:“他们不是信臣,是信百姓自己。那些苦主们,都是百姓出身,是他们自己人。

  臣让一些耳目,在人群中把那些苦主的身份说清楚,这些事都是事实,纵然那些耍嘴皮子的都不能否认。

  所以苦主的话,就容易得到相信。

  他们又那般凄惨,个个被害得家破人亡,百姓们兔死狐悲,自然愤怒不已。

  害人的又都是之前的清流,百姓们又不傻,自然不会再信他们。

  十数万百姓耳闻目见,再口口相传,不用一晚上,满神京的百姓都知道黄理那些人做的好事,也就知道了陛下为民做主的事。

  如此,陛下的名声自然就好了。”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