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25章

作品:旷野无人|作者:旅游巴士|分类:精品小说|更新:2025-05-14 11:17:08|下载:旷野无人TXT下载
  都来调看病历,诊问实验,切磋技艺。折腾了三个月,找不出甲低病因。医生建议我长期病

  休。单位领导特来广州慰问兼通知:按规定,生病半年以上不能正常工作者,必须吃劳保,

  你出院就去办劳保手续吧。

  由于十几岁就因内分泌落下病,我没有长过青春痘,也没闹过青春期躁动症。从某种角度可

  以说,我不曾拥有青春。我不懂得什么是青春的滋味。

  我生命的春天总与疾病、死亡紧密相连。在我个人的潜意识、神经递质、精神层面中,“春

  ”的种子未曾萌芽就死去了,死因不明。从小到大,我没有追求过完美的生命。在我的心目

  中,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完美。有人说,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完美的女人。我没有想

  过要生孩子,更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完美的女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从疾病、死亡中意识到残缺,而这样的残缺是无法补足圆满的。残缺是人

  生恒态,残缺于人有益。我愿意面对残缺。残缺有它无可替代的美。不知残缺,怎知何为圆

  满?

  上午到深圳北大医院开抗抑郁药。挂的是李博士的专家号。说起了写这本书的事。

  近来不

  断听说各地都有抑郁症病人自杀,自杀者有大学生、中学生、老师、官员、企业家、记者和

  心理医生!中国抑郁症高危人群在哪些领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遇到很小一

  点不如意的事就自杀。我想,大概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草”的效应。我书中正要做几代人

  精神状态变化之比较。

  论个子,我一米六五,我妈妈一米六一,我外婆一米五六,我曾外婆在一米五五以下。可谓

  一代比一代高。但论精神、心理承受力,那明显是一代比一代脆弱。这是怎么回事?

  李博士说,他也得过抑郁症。

  怪不得他能迅速判断我是抑郁症。他说他们这个专业的人都会支持我写这本书。他被抑郁症

  困扰了六年。前三年症状不明显,那时他正在读博士,只觉得自己不太对劲。后来调到深圳

  情况加剧,出现早醒症状,这是明显的躯体化抑郁信号。他这时恍然大悟:抑郁症!立刻

  服用抗抑郁药物,一年多之后,恢复健康。他受过抑郁之苦,所以他更敏锐,非要追问我失

  眠的具体症状。

  凡丁来电话,听说外婆在医院念叨“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她在想我们。凡丁打算

  明早9点上火车,赶去看外婆。我也很想很想去,凡丁怕我受刺激抑郁症复发,力劝我不要

  去。我们在电话中讨论,要不要告诉妈妈?还是不说吧,这是抑郁症的高危时期,我们要保

  护她。

  2006年4月11日

  链接

  《家庭医疗保健丛书——抑郁症》摘录

  抑郁症属于郁症。而狭义郁症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性情抑郁、

  胸闷肋胀,或易怒欲哭、多愁善感、心疑恐惧,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表现为特征的

  一类病症。

  《灵枢·本神》:“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口问》:“恐哀愁忧则心

  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华轴云按云:“郁则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无度,初伤气分,久

  延血分,而为郁劳沉疴。”

  林佩琴《类症治载·郁症》有“凡病无不起于郁者”,“百病皆生于郁”的论点,因此治疗

  上强调“凡病人必参郁治”。

  郁症用药不宜峻猛。忌破气、耗气、败胃、过燥、过腻之品。正如《临症指南医案·郁》指

  出,治疗郁症“不重在攻补,而在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

  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补白

  西方有精神病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医生已对抑郁症有所了解;而《圣经

  》里的扫罗王也是抑

  郁症患者,大卫弹琴给扫罗驱头痛、狂躁,相当于当时的一种医治手段。我想知道中国对抑

  郁症的记载起于什么朝代。我读书少,至今没找到答案,只好从中医那里求援,随手抓住

  一段算一段,聊胜于无。

  抑郁症重度发作时,我的体会是,吃中药效果太慢。可能中医在预防和康复方面作用会全面

  一些。

  我猜想,中医肯定有办法治抑郁症。就像“非典”时,中医出手全球瞩目。但是,从事中医

  研究的机构有没有把防治抑郁症列入重点攻关项目呢?

  西药的抗抑郁药更新换代很快,咱们中药不知有无第二代以至第n代“逍遥散”,或治郁症

  的加味减味什么汤什么丸?读着以上那些古代良医的郁症论述心生敬意,我期盼着更多的现

  代良医承前启后悬壶济世。

  第20篇认知日记

  2003年7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点40分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常常会想起这句老话。

  在锻炼身体的时候,在看病的时候,在难受得只能昏沉沉趴在沙发上的时候,我会反复掂量

  体会“抽丝”二字的辛酸。

  也知道,“如山倒”的山,也是一丝一缕堆积起来的;只不过顺境中的人感觉太麻木,即使

  山已堆成,仍视而不见;一定要等到山轰然倒下,人被砸埋动弹不得,这才明白自己身处何

  境。

  在这样的境地中苦等“抽丝”,当然一天等于十年,当然会长叹“怎么这么慢啊”!

  现在是认真练习“忍耐”的时候。“要等候耶和华”。

  我就像一块泥地里的泥巴。我身边的泥巴有些被上帝挖去做世界顶级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

  有些被挖去做人们特别钟爱的趣致玩具。而我,可能是挖来做“埙”。搓了又搓,揉了又揉

  不停地摔摔打打,刀锉刀剜,削皮去肉,晾完又晒,还要封存在火窑里,用烈火干烧多日

  出窑后还得过严格的检验关,用水浸泡,敲弹打磨。然后才能成为一支模样朴素、普普通

  通的埙。上帝造我,锻炼我,指示我历经苦难、饱尝主恩后,在圣灵的作用下,发出声音,

  做“安慰的天使”。

  也许,这就是我今世的使命。

  主啊,愿你按你的旨意和计划来成全成就。

  随笔

  外婆也抑郁了!

  接到凡丁从萍乡医院打来的电话。他晚上7点多到萍乡,下车后直奔医院。外婆还清醒

  据医生说,外婆主要是心病。

  她拒绝吃药,拒绝插氧气管,拒绝打针抢救。她要求安乐死。

  听说凡丁今天会赶到,她立刻要求插上氧气管,她有话要交代。一见凡丁,她情绪激动

  赶快说出三句话:第一,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第二,外公生前从未欠人钱,他买墓地的一

  万元一定要还给妈妈;我给她装空调的三千元一定要还给我。第三,不要断了血缘

  关系。

  外婆跟凡丁交代完后事,又拔掉了氧气管,并咬紧牙关不肯服药。凡丁说,没想到九十五岁

  的人力气这么大,连他都按不住她,非拔管不可。跟医生只有一句话:给我安乐死吧。

  凡丁守在外婆病床前,半夜里,外婆摸摸这个心爱的、由她一手带大的外孙的手,心疼

  地说:凡丁,饿了吧?你累着了,你还没有吃饭吧?

  这就是我的好外婆。自己都到这地步了,还为别人着想,还心疼孩子。

  我心痛!

  确实,外婆的心脏病不是主要问题,正如医生所说:她是心病。

  外婆这辈子受的委屈太多太多了,她心里难言的苦已经满得装不下了。

  对外婆来说,活着比死要艰难。忍无可忍就不要忍。

  仅装空调的事就叫我心酸。夏天萍乡近40度的高温,外婆住在用阳台搭建的四平

  米的

  简陋小屋里,人都要烤干了。冬天零下十几度,小屋里又像冰

  窖。我寄钱去给她装冷暖空调,她儿子家的答复是:不行,用

  电要超负荷。我说:我给电费,请人另拉一条电线行吗?居然也不行!

  外婆说的第三条——不要断了血缘关系,是有所指的。

  外婆!你总替别人着想,总替儿孙着想,为什么不能够替自己想想呢?!你从十七岁开始,

  就

  替别人而活,就忍气吞声。这样长年泡在苦水里酸水里碱水里,就是钻石也会碎

  我能说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抑郁!

  (bsp;2006年4月12日

  链接

  《外婆与三八妇女节》摘录

  头一回跟妇女节沾边,是在高中时期,那时我在江西外婆家读书。

  学校要开三八座谈会,我接到开会的口头通知时,觉得很意外。立刻说:你们妇女开

  会关我什么事?

  放学后,我跟外婆说起了这件事。没想到,外婆对这个节特别感兴趣。车轱辘话来回说:多

  好的一个会,别人想去还没份去,你怎么能不去哟?

  那年我十七岁,正是活蹦乱跳心比天高时。记得外婆慈爱而又有些惆怅地看着我,

  说:“我父亲只要再多活一年,我就已经上了大学了。路也就不是这条路,人也就不是这种

  人喽。”

  外婆生了个女儿,月子

  里,婆家没给她吃过哪怕一只鸡蛋,她仍要为全家做饭、纳鞋底。邻居看不过眼,送她六只

  鸡蛋,她全靠这六只鸡蛋撑了过来。几个月后,女儿夭折。而北京那头书信渐稀。原来,我

  外公周末要陪一位宦家千金逛北海公园。可怜我外婆四年中夜夜孤灯只影,以泪洗面。不恨

  别的,只恨今世做的是女人。

  五十年后,外公曾笑说:“幸亏我心软,不忍抛弃你,到底还是回来了。”外婆似笑非笑道

  “我早想好了,你说离我转身就走,不信我闯不出一片新天地。”

  外婆私下跟我说,那时离婚未必是坏事,年轻有文化,来得及去教书,来得及去做自己

  喜欢做的事。

  解放后,外婆很想走出家门去工作,可外公习惯了

  她不离左右的伺候。就这样,外婆当了一辈子家

  庭妇女。“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外婆今年九十岁了,她很想过三八妇女节。

  假如外婆当年上了大学……

  但是,没有假如。

  好在外婆仍硬朗,如一株百年瘦梅,红颜不改,苦香依旧。

  2001年2月21日于康乐园

  补白

  这年三八节之前,接到《南方日报》文艺部编辑约稿。自己没有什么可说的,就

  顺便拿外婆说事交差。妈妈把这篇短文给外婆看了,外婆居然在电话里为这事说:“兰妮,

  我看到了。写得好,我谢谢你,谢谢你呀。”这令我有些羞愧。根本不是写得好,而是外婆

  从来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人哪怕替她说出了一句半句心里话,她都觉得舒畅和安慰

  第21篇认知日记(1)

  2003年7月26日星期六午